由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贵州省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王美芹、朱敏汇、杨婷、汪洋、刘亭、李勇军、王永林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专业期刊《中药材》2024 年第 03 期发表了《稀花八角枫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论文。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812403)与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20165677 持续培养期)资助。
稀花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subsp. pauciflorum)属于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在传统医药中应用广泛,但其化学成分和抗炎活性尚不明确。为进一步挖掘其药用价值,研究团队对稀花八角枫展开系统研究。
研究过程中,团队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稀花八角枫 70% 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依据化合物波谱数据完成结构鉴定。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 RAW 264.7 体外炎症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释放的抑制作用,评估其抗炎活性。
经研究,团队从稀花八角枫醇提物中成功分离出 3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八角枫碱(1)、尿嘧啶(2)等多种成分 。其中,化合物 3 - 10、12 - 22、24、26、27、29 为首次从八角枫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2、11、23、25、28、30 则是首次从稀花八角枫中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化合物 4、5、7、11 - 13 展现出一定抗炎活性,为其药用价值开发提供了关键线索。
此次研究丰富了对稀花八角枫化学成分的认知,众多首次分离成分的发现,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具有抗炎活性化合物的确定,为后续以稀花八角枫为基础的抗炎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目前,该论文网刊阅读次数达 4 次,网刊及 cnki 下载次数总计 411 次,刊载于《中药材》第 615 - 623 页。贵州医科大学相关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研究,此次关于稀花八角枫的研究成果,是团队在民族药与中药开发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由课题申报网首发,一个专业的课题网站。